疫情前,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报兴趣班。以前有父母告诉我,他们给孩子报了钢琴、舞蹈、美术、围棋、语言表演等等课程。孩子大一点进入小学后,可以学更多的知识了,父母就会给孩子报得更多,比如:书法、写作、跆拳道、乒乓球、游泳等兴趣班。
虽然给孩子报了很多,但有些兴趣班并不是孩子喜欢的,而是父母要求孩子报的。有父母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坚持下去。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感到太累了。但是父母们都会和孩子讲道理,很希望孩子继续学下去。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我给孩子报了书法课,老师每天都布置了练习的作业,这是一定完成的。孩子一开始表现得还好,愿意完成,但是学了一下后就不想练习了,他说太累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而且总不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吧?这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好呢?”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
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位优秀的人。舍得花钱让他们上各种兴趣班,并希望孩子能坚持学下去,这样才会有所成就。因为,人们都坚信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成功。
我们从小就听过爱因斯坦说的这句话:“天才=1%的天赋+99%的努力”,人们都认为天赋和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年麦克阿瑟学者奖得主安琪拉·达克沃斯却说:成功的关键不在天赋和智商,而在于热情和努力的总和。达克沃斯通过对大量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坚毅理论。他认为,“坚毅指数”比智商还重要。
当不同的个体处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取决于两件事情:天赋和努力。她用简单的方程式,解释了一个人的天赋是如何转化的。
在这个方程式里,努力的因素需要被计算两次,而不是一次。《教养力》一书的作者罗利娜将达克沃斯方程式做了一个简化:成就=天赋×努力×努力。
达克沃斯方程式
在这个公式里,努力是平方,而天赋只是在第一个阶段出现。如果不努力,无论天赋多高,都很难掌握新的技能。即便学成了,如果不努力,也不会真正出效果。所以达克沃斯在一系列的追踪实验后发现,一个人坚毅的指数比智商和分数有更强的预测性。
一、什么是坚毅。
坚毅指的是人们有一个清晰的长远的目标,并且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去实现这个目标,即便当下不断地遭遇失败,或者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也愿意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是追求长远目标时的热情与毅力。热情是前提,毅力是过程。
很多父母认为坚持就是只要是父母希望孩子去做的,孩子就应该去做,无论孩子有没有兴趣。但其实坚持的前提是先帮助孩子找到对的兴趣。只有兴趣是对的,孩子才能坚持下去。
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是很多人都熟知的。她的女儿索菲娅5岁时,师从铃木钢琴教学法知名教师米歇尔。她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慧眼,发现了索菲娅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让索菲娅爱上了钢琴。如果孩子没有天赋,对音乐又没有热情,那么,父母花再大的力气,孩子都很难坚持下去并有此成就。
我们看到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不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而是父母要求孩子去学的。还有的孩子只是在起初表现出对钢琴的好奇心,不是真正的想走专业化的路线。所以,想让孩子坚持下去是很难的。
二、坚毅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坚毅受到基因和经验两者的共同影响。
科学家们坚信,先天和后天在决定诸如天赋和坚毅等特质时,都在发挥作用。有专家一直在研究在同一个家庭,以及在不同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和异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有相同的DNA,而异卵双胞胎,平均而言,只有一半的基因是相同的。研究人员根据双胞胎长大后的相似程度,推断出遗传对特质的影响。
最近,伦敦的研究人员给多对生活在英国的十几岁的双胞胎做了坚毅指数测试。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毅力量表中占37%,在激情量表中占20%。这些评估同时考虑了其他人格特质的遗传因素,这意味着坚毅导致的部分差异可以归因于遗传因素,而其他差异则可以归因于经验。
人们的坚毅指数会随着人的成长背景、文化、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更加坚毅。即使有的孩子开始没有掌握某些事情,但通过足够的努力与坚持,就会培养出坚毅的品格。坚毅是具有可塑性的。
2.会受到“镜像神经元”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别人学习某件新事物时,也很容易去模仿。“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
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其实是在模仿别的家长,跟风报的。孩子也是如此,当他看到别的孩子买了钢琴和漂亮的舞蹈服时,他们也想要妈妈买,但并没有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钢琴课和舞蹈课,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他只是看到别人买了,自己也想要。
还有的孩子在不想练习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努力的练习,他也会受别人的影响从而坚持下去。我们看到在一些学风很好的学校或班级中,几乎很少有人上课玩手机或者说话。
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听讲,孩子受到镜像神经元的影响,很自然的会模仿其他同学,认真上课。在听到有同学说“坚持下去”的时候,他也会象同学那样,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三、如何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
1.父母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
兴趣班太多了会分散孩子的精力。
减少兴趣班的数量。
父母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一定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选择他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孩子发现兴趣的过程有时候带有很多的偶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因此,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兴趣所在。
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也给孩子报了一些兴趣班,有美术、围棋、乒乓球等等。目的是想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而并不是要强迫她一定要学好。孩子在上美术课后,没上多久,她就告诉我说不想学了。我问了孩子原因,也与她沟通了很久,并鼓励她继续学下去,不要放弃。
但是孩子就说不喜欢,不想学了。我最后找到老师退了学费,把那些美术用具全部送给了另一个孩子。围棋课只上了一个学期,孩子就说不想上了。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打乒乓球,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尽管我没有督促和强迫孩子,她自己也坚持了很多年。
如果孩子报的兴趣班太多,他们的精力就会分散。很难保证每个兴趣都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以后,孩子每天还要做作业,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学的课程太多时,他们就很难都坚持学下去,这样是不利于孩子坚毅品质的培养的。
当然也有一些学霸型的孩子,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有很多特长。但毕竟那种对样样事情都感兴趣,而且还有精力把每个兴趣班的课程都学得那么好的孩子还是少数人。因此,父母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不要报得太多了。
与孩子一起讨论兴趣班。
父母要允许孩子自主做决定,让孩子选他最感兴趣的兴趣班。这样孩子也会感到他是有归属感的。并且会因为有自己的参与而愿意去上课。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不同的兴趣班。让孩子对这些兴趣班有充分的了解。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这几个问题:
你喜欢什么兴趣班?上这些兴趣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你觉得自己是否能坚持上课?你能坚持多久?中途你要是不想学的话,怎么处理才好?提前与孩子讨论这些话题,就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决定好选择什么兴趣班后,父母可以带孩子先去试听一下课程,看看老师讲得怎么样!然后进行筛选。如果老师讲的很难理解,不适合孩子现阶段的理解水平,或者孩子不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过于死板、试听课体验不理想、离家太远,路上要花太多时间等等,就可以考虑排除了。
我有一个同学,以前就是这样做的。只要有试听课,她就会带着孩子一起去听。看看这个老师讲得怎么样,然后再问问孩子的意见,最后再决定报不报名。孩子也非常有主见。只要是孩子选的课程,他会一直坚持学下去,把它学好。妈妈一点都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
2.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战胜前“50个小时”。
当孩子决定好报哪个兴趣班后,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一定能坚持学下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渡过下一个难关,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50个小时”法则。
利用“50个小时”法则。
“50个小时”法则是指每个人在开始学习任何一项新的技能时,最初的50个小时是最容易放弃的,大多数人会在前50小时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但是一旦熬过了最艰难的50小时,能坚持到底,那么实现自己目标的概率就会超过50%。
这孩子上兴趣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孩子说不想学了。但是经过爸爸妈妈的鼓励后,有的孩子又会重新开始学起来。因此,在孩子上兴趣班之前,父母可以与孩子做一个约定。比如:与孩子约定好
3—6岁的孩子:
报名后,最少要上完5节课。
7—12岁的孩子:
报名后,最少要上完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课。
13—18岁的孩子:
报名后,最少要上完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课。
孩子与父母做好了约定后,孩子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也会更加慎重。而且一旦选择了课程,就要按照约定的内容坚持学下去了。
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可以给孩子带来力量。在孩子不想学的时候,可能是孩子累了,也有可能是孩子缺少鼓励。父母不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叫孩子学习,而是要让孩子来制定学习惯例表,来安排在家里练习的时间。
在孩子练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而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