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孩子到底多费钱,我很多妈妈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不是算不出,而是不敢算。
算账实在太伤感情,怕一算完,忍不住把四脚吞金兽给扔了:钱不停地往里投,效果一点都没有。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投给娃只能听见自己吼得震天响。
不过咱不算,不等于别人不算。最近我分别在网上刷到两个特别详细的家庭开支统计。
一个是东北二线城市的养娃支出统计,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家庭开支统计。稍微不足的是这两个开支统计的小孩都还在读幼儿园,当妈的都知道,娃上了学,开销只会更大。不过公立学校义务教育的话还是能节约出一笔幼儿园园费的。
东北二线城市的养娃支出:
东北芃芃妈,坐标沈阳,人均工资元一个月。她没有说她的家庭年收入,我问了几个东北的朋友,他们两口子的收入大概在1万到1.5万之间。
芃芃是个女孩,上一个非常普通的私立幼儿园,月托费元,餐费元,校车接送一个月元,一年按照11个月算就是2.86万。
接下来是兴趣班的费用。娃上兴趣班,已经是一个全国普遍的现象了。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城市,或许区别只是能报班的种类数量有所不同,而父母望子*的心情,是一般无二的。
当年我在四川待过一段时间(非成都),那边才艺培训主要就是钢琴、画画、跆拳道、舞蹈、英语,稍微有点口碑的培训班都火的一塌糊涂,每个学期刚开学就开始收下个学期学费了,因为等着报班的家长实在太多了,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芃芃妈报的班,也很有二线城市地方特色:舞蹈一年,美术一年,跆拳道一年,英语一年,这样一年加起来就是元。
她这报的班有点多,我了解过,一般二线城市的“报班标配”都是男生跆拳道+英语,女生舞蹈+英语+钢琴,大概一年支出1万-1.5万的样子。
然后她家宝贝其他支出,包括元/月的零食费,元/月的牛奶费,一年元的置装费,元/月玩具费,元/月绘本、乐高、教材费用,加在一起,一年吃穿用大约在元。
然后双休日要带孩子出去吃吃逛逛,一周元,一个月元,一年就是元。这个开销也是看着多,但很难省下来的。带孩子的家庭,不可能不出门,一周一家三口花元,也真不算多了。随便看个电影,玩个游乐场就超了。
加上一年元的保险费,0元社交费(小孩过生日请客,给小朋友买礼物各种开销),0元看病费(仅限于看感冒发烧),以及元补牙费(这个钱有点贵了,都跟一线城市看齐了),林林总总,芃芃妈算下来女儿一年的开销在8.8万左右。
她这开销稍微有点偏高,根据我二线城市朋友的普遍反馈,养孩子一年开销大约在5-6万,如果读公立幼儿园更便宜。但就算5万一年,基本上父母一方的工资也全交代了。这还不算房贷车贷。
单靠父母一方养娃,绝对供不起孩子现有的生活水平。所以说要什么离婚冷静期。
哪怕对方爱喝酒,不做家务,懒得要命,能凑合就凑合吧,只要一看娃的兴趣班收费单,就会觉得,“猪队友”也是队友啊!
上海月入5万的家庭开销:
说老实话,别看东北芃芃妈妈吐槽吐得挺欢快,跟上海这位博士妈比起来,就觉得其实她幸福指数还挺高。
这位妈妈是个博士,她在“月薪四万人民币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下面回答是这样的:
他们夫妻两口子都是博士,老家都不在上海,算是新上海人。两口子工资加在一起税后月入元左右。
按说这个收入不算少了,可对他们来说,还真没富到哪去。
首先两口子都要工作,家里也没请保姆,全靠老人帮忙带孩子。买房肯定得住得下一家五口。总价万的房子,扣掉公积金,一个月还要还1.2万。万的房子在上海基本上最多也就是个两房一厅的配置了,而且绝对不是学区房。
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托班一个月5K,这个费用也就是帮忙给看孩子而已。6年前的托班基本上就要4k一个月了,我专门去了解过。他们夫妻没有请保姆,老人全天带孩子吃不消的,所以这钱也是刚需。
早教班2k一个月,说是主要为了培养娃的音乐和艺术细胞。估计他们的孩子大约在2岁-3岁之间。光上托班加上老人带孩子,父母会焦虑,这个当妈的都懂。所以这个钱主要也是买个心安。
其他各项开销如下:
看起来旅游花费一个月5K有点高,但是一家5口,来回机票就是不小的开支了。结合两口子通勤加外卖一个月4K,看着好像开销太大,可是将心比心,这俩人一辈子辛辛苦苦读到博士,都没个烧钱的嗜好,上下班都是地铁,保姆也不请,也不买车养车,一年全家出去玩两次过分吗?月入5万喝个星巴克过分吗?
真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日子都过得没滋没味的。
再加上每个月存1万应急,剩2.5k买买日用品,必需品,其他娱乐活动都不怎么花钱。就这日子还紧巴巴地需要父母时不时拿退休工资支援点。
说实话,跟那东北妈妈比起来,上海博士两口子真没好过到哪去。至少东北妈妈心底对孩子的教育还抱着希望,感觉娃将来能超越自己的阶层,更上一层楼。
可是上海这两口子就只有满满的绝望。
(基因问题咱们先撇开不谈,俩博士也有可能生出学渣娃的)
首先他们肯定是买不起学区房的,要上民办小学,还得看摇号运气好不好。
自己鸡的话,两口子工作压力都大,没那个劲儿去鸡。就算花钱报兴趣班,也不能把孩子往兴趣班一送了之。像钢琴、舞蹈之类的才艺班都需要回家练。英语、思维班也要认真完成回家作业,才能真正吸收。
所以她在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孩子将来可能达不到自己和老公的高度,说不定连大学都考不上,还是非常真实的。
要说勤奋,两人已经站在了学历最顶峰,收入也排在了靠前的10%,可是依然病不起,玩不起,失业不起,教育孩子都没法提供多高的资源配置。
如果吐槽队友收入没她高,还不积极鸡娃,好像也不行。人家一没不良嗜好,二没花花肠子,挣的钱全交到家里,勤俭节约,养家糊口,真要换人,绝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了。
只能说,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博士妈说,刚毕业那会,月入一万六,两口子租房元,还能抵扣公积金,经常下馆子,度假,约会看电影。生了娃以后请来父母,买了房子,开销一下子就上去了,哪怕收入翻番都于事无补。
养孩子真是太伤钱了。所有敢于生二胎的,都是真的勇士,生三胎的都是土豪。以前多个孩子就是多双筷子的事。现在吃穿用都是小头,庞大的教育经费才是大头。一个孩子送民办,可能就是少去几次星巴克,咬咬牙的事。两个孩子都送,加上兴趣班,到底要花多少钱,这笔账专家算过没有?
其实要什么离婚冷静期,有个娃就足够让人冷静的了,两个娃就更是彻底熄火了。中年夫妻,只要双方还在乎娃,愿意做共同投资人,就拆不了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