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确有给人以启示的地方:第一,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思想境界;第二,不要怕孩子小时候顽皮胡闹,只要把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好了,这样的孩子往往长大了更有出息;第三,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别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又有谁能做到完美呢?第四,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并不一定取决于他的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是取决于他能否始终坚持做一件事。
唐僧第一,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思想境界。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特别有意思,从表面上看,三位徒弟的本事都比师父唐僧强太多了。这三位徒弟都不是凡夫俗子,都是神仙级别的人物,最不济的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有36般变化,对付凡夫俗子里最能打的人物都绰绰有余,更何况大徒弟孙悟空有72般变化,武力值更是惊人,当年大闹天宫,搅得天庭都不得安宁,最后不得不请出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才镇住了孙悟空。相比之下,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他和凡夫俗子一样,没有任何法力,而且他还算是凡夫俗子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如果论起武力值方面的本事,唐僧应该是最弱的。但唐僧却是他们四人的师父,为什么呢?因为唐僧的思想境界比他们高得太多了。因此,唐僧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思想境界。
孙悟空第二,不要怕孩子小时候顽皮胡闹,只要把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好了,这样的孩子往往长大了更有出息。
作为父母,要有这样的观念,看到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很顽皮,甚至很胡闹,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这样的孩子往往脑袋瓜很灵活,思维比较开阔,愿意和人打交道,说明这样的孩子生来的先天条件属于比较优秀的。作为父母,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好好引导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把孩子身上违反道德和公序良俗的东西给杜绝了,只要从小注意规范和引导,一旦孩子年纪大一点,就能够在法律、道德范围内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大多数是有出息的。反倒是那些从小就木讷呆板的孩子,长大了大多平平庸庸。这样的例子就像是唐僧师徒四人中的孙悟空,他没跟着唐僧的时候,没少捣乱。但一旦跟了唐僧,就数他的能力最强、功劳最大。所以,不要害怕孩子顽皮胡闹,关键是引导好孩子的兴趣和习惯,他长大了就会有出息的。
猪八戒第三,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别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又有谁能做到完美呢?
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自己的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总感觉哪里都不满意;而对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怎么看怎么觉得顺眼,似乎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家的孩子更乖、更优秀、更懂事。这样的家长就犯了一个毛病:对孩子求全责备。我们不妨想一想,就是身为成年人的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很多缺点,甚至是缺陷呢?哪一个成年人敢说自己是完美的呢?即便是许多成功人士也不敢夸口说自己是完美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孩子求全责备呢?就比如唐僧师徒四人中的猪八戒,他贪吃、贪玩、贪睡,甚至是贪色,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但猪八戒也有他的长处,比如做人大气,不记仇,是团队中的润滑剂,对于目标也能坚持到底。所以,我们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就连成年人都做不到,有什么理由苛求孩子完美呢?
沙和尚第四,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并不一定取决于他的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是取决于他能否始终坚持做一件事。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很多家长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技巧上,包括学习各种各样的所谓技能、技术,而且贪多。如果是儿子,就让他学跆拳道、围棋、钢琴、书法,等等;如果是女儿,就让她学舞蹈、钢琴、书法、绘画,等等。但我们可以对小时候曾经参加过很多培训班的年轻人做个调查,等到他们各自都走上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以后,小时候学习的那些培训班的技能、技巧,又有多少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用上了?或者说发挥作用了?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不需要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到头来啥都坚持不下来,什么都只是学了个一知半解,反倒落下了贪多浮躁的毛病。学任何东西一定要学以致用,能够始终坚持,这样才值得学,学了才有价值。就像沙和尚,他的能力并不突出,但他始终坚持一个目标,那就是跟着师父去西天取经,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也不曾有半分动摇。可以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并不一定取决于他的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是取决于他能否始终坚持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