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人家的孩子,踩中了谁的痛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兴趣班的广告入侵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打开朋友圈,第一条就是同事家儿子读英语文章的小视频。老母亲欣慰地配上文字:XX美语阅读的第32天打卡,你已经能够流利与外教交流了。
再往下翻,又是表姐家女儿练舞蹈的照片,配文是:为梦想而战,“XX舞蹈之花挑战66天基本功打卡”,第65天,学生:XXX。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男同事,前几天突然开始转发古筝兴趣班的链接,请亲朋好友投女儿一票,每天能投一次,持续十一天……
兴趣班的大规模涌入,让最佛系的家长也开始焦虑了。一翻开朋友圈,就别人家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一三五学美语、二四六学舞蹈,周末还背着画板去学写生。
想想也是,邻居家那个小女儿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一样的年龄,我家娃差在哪呀?
实际上,家长的这个心态,很像是植物界中的共生效应。
大自然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长得矮小、单调、且没有生命力。而当很多植物一起生长时,个个长的高大、枝繁叶茂、充满活力,这就是共生效应。
但是当这样的共生效应运用到人群中,尤其是当自己和身边的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时,自身被尊重的需要就会过分被夸大,甚至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
有很多家长的初心本是不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所有小树苗都在努力成长,不由自主就想为自家这一棵浇浇水、除除虫,花点钱。
毕竟,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钱,很多家长也花得起。
可是真到了报名的时候,又是一番纠结:男孩学跆拳道挺好,强身健体,将来还能预防校园欺凌;女孩学舞蹈不错,万一以后有个文艺汇演,自家娃漂漂亮亮登场,肯定能成幼儿园最靓的仔;学围棋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学英语是为了跟上国际化大趋势,学跳绳、学游泳、学钢琴、学书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家长们不是全面发展的家长,很多东西自己不会,教不了孩子,可不就得把钱交给兴趣班嘛!
为了替孩子选一个合适的兴趣班,家长们忙得人仰马翻,走了好多家兴趣班,却一个比一个“坑”!
二、孩子兴趣班自由,是谁的刚需?
兴趣班琳琅满目,可不是每一个都适合自家孩子,形形色色的市场消费,包裹在装修精美的兴趣班之下。
(一)那些兴趣班的“坑”
(1)直觉营销
有孩子的家长可能会有这种体验:兴趣班的广告太多了!平时放学接孩子,收到宣传单之类的“硬广告”暂且不提,在兴趣班的各种活动包装之下的“软广告”也花样繁多。
休息日逛个商场,商场里总有一些临时搭建的舞台,各个兴趣的班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
逢年过节,兴趣班也有活动,带着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社会实践”。
打开